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喜欢不同的水果,喜欢吃水果。
2.通过看、摸、闻感知不同的水果颜色、大小、味道不一样。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一个不同的水果、篮子、垫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入:
果园丰收了,,我们去摘果子吧。(创设果园情境)
二、认知水果:
你摘到的是什麽水果?看看你的是什莫水果是什莫颜色的?摸摸它感觉怎样?(粗糙和光滑)闻闻你的水果有什么味道?
三、分类:
老师拿起一个橙子就吃,引发幼儿问题:要拨皮吃的。你的水果怎麽吃?(带皮的和洗干净直接可以吃的。)将拨皮吃的和可以直接吃的放入两个不同篮内。水果有很多的维生素营养,我们要多吃水果。
四、探索:
把一只苹果、和一只香蕉从中间切开,比较有什麽不同。有核的和没有核的水果。
五、运用PPT课件进一步感知水果六、延伸:给水果涂色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亮点是利用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实物水果作为幼儿谈话活动的内容,充分调动了幼儿说的欲望,使每位幼儿有话可说。在整个活动中,幼儿始终处于宽松、愉悦的环境中,他们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学习,真正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说一说中认识了水果的外形及口味。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提升,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科学活动教案 篇2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管子,并懂得其用途。能根据管子的不同特点进行简单归类。
2、知道不往带管子的通道中乱扔东西。
3、会玩传声筒游戏,感受管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管子及多媒体图片,硬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管子。如果没有它们,我们的生活可就不那么方便了。教师问: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都有些什么样的管子?答:自来水管、下水道管、电线外管、油烟机管、洗衣机管等。
二、管子的归类
(一)根据管子的质地不同:塑料的、铁的、不锈钢的、纸的等
(二)根据管子的颜色不同:白色的、灰色的、彩色的、透明的等。
(三)根据管子的形状不同:直的、弯的、粗的、细的等。
(四)根据管子的用途不同:水管、电管、抽油管等。
三、教师出示管子及多媒体图片,并提问“这些管子分别用在什么地方?”由此得之,各种各样的管子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四、让幼儿知道有的物品可以通过管子,有的不可以。所以,我们不能往管子里扔垃圾,以免堵塞了管子。
五、幼儿自己动手做各种纸筒,并用纸筒做简单的造型,玩传声筒游戏。
科学活动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能积极探索顶起纸板的有趣现象。
2、探索不规则图形纸板只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立体纸盒有很多个面,每个面都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提高手眼协调的能力。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一套不规则图形纸板、各种立体空纸盒、一根吸管活动指导:
(一)谈话引入,引发幼儿回顾经验引导语:上次小朋友试过顶规则图形纸板,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不规则图形活动探索
1、幼儿初步探索顶不规则图形纸板,如果也用吸管顶,请你们猜猜纸板有几个地方能被顶起来?在什么位置?
2、教师提出探索记录的要求:在纸板能顶起来的地方用笔做个几号。
3、幼儿操作探索顶不规则图形纸板的方法,并记录。
4、结合记录,师幼分享交流。
引导语:你们都试成功了吗?在每个图形上可以找到几个能把它顶起来的点呢?在图形的哪个位置上吸管能顶起纸板?
师幼共同梳理,幼儿获得有关使不规则图形板平衡的经验。
(三)立体图形探索
1、出示立体纸盒,提出问题,引导继续探究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立体纸盒,你们能将他们顶起来吗?到底能找到几个地方把它顶起来呢?
2、教师介绍材料,提出探究要求探索要求:顶立体纸盒是不是和顶不规格图纸纸板一样,也只有一个地方顶起来?请你们试一试,试完后,就在能把纸盒顶起来的地方做个记号。
3、幼儿探究顶立体图形纸板
4、师幼分享交流:从中获得立体纸盒有多个面,每个面都有一个能被顶起来的点。
(四)活动延伸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东西,不知道到能不能也被顶起来呢?我们区角的时候,可以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开始是让幼儿了解各种纸,在这一环节当中,我准备了新闻纸、图画纸、皱纹纸、宣纸、亮光纸、蜡光纸、牛皮纸、彩色卡纸、彩色折纸、卫生纸、复写纸、蒙纸等等。在这几种纸中,我发现幼儿对蜡光纸、卡纸、折纸、卫生纸、报纸都比较熟悉,对宣纸、牛皮纸、复写纸不是很熟悉,因此我特别介绍了这几种纸,让幼儿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第二环节了解纸的特征时,我采用的是让幼儿通过在看看、摸摸、比比中,知道有的纸很光滑,有的纸很软,有的纸皱皱的,在这一环节孩子们的表达不太好,浪费的时间也太长,感觉有点乱,需要调整。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特性的环节上,我精心设计了五有趣的游戏“天空中少了谁”“给老爷爷贴胡子”“纸宝宝变小了”“纸宝宝洗个澡”和“纸宝宝烤烤火”。自主操作中,让幼儿感知纸易折、易撕、可吸水、易燃的特性。在实验操作这一环节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能动脑筋、想办法,而且孩子们对水火都很感兴趣,使幼儿能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知识。
在让幼儿了解纸的用途这一环节中,本来我想让幼儿发挥各自的想象,向大家介绍纸在我们生活上、学习给我们大家带来的用处,但是由于我过早地拿出了我也为幼儿准备了很多纸制品,从而干扰了幼儿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这一环节过程中显得有点乱,下次需要改进。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从整个过程看,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
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语音语调要高低有致,在情绪上要达到调动幼儿积极性的作用。
< ……此处隐藏3436个字……幼儿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来,如有需要,可以找人合作表现。2.认识半圆形。
――出示半圆形贴绒教具。这是什么形状?
――幼儿在筐中找出半圆形并与圆形比较。
――启发幼儿交流比较中的发现,知道半圆形只有圆形的一半。
――引导幼儿用身体来“塑造”半圆形。如:身体下蹲,双臂在头顶搭成拱形状,启发幼儿想出其他表现方法来。
3.给图形涂色。
――在幼儿活动材料的画面上找出椭圆形、半圆形、圆形,并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涂画区分。
建议
1.借助身体的运动能使幼儿加深对形状的了解,丰富有关空间和形状的经验。
2.在数学角里提供各种图形让幼儿拼画。
3.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找找周围环境中像圆形、椭圆形、半圆形的物体。
科学活动教案 篇8一、活动背景
"三脚架"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得非常广泛,但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得比较少,有时候就算见到了也不一定会注意它、探究它。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孩子们在玩彩棒的时候无意中把很多根彩棒直立着靠在一起竟没有倒下,孩子们对此很惊奇,于是我就产生了设计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的想法。试图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科学,产生探究兴趣,并能进一步关注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二、活动目标
1.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点 用彩棒操作撑起橡皮泥,探究"三脚架"结构特点和稳定的特性
活动难点 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三、活动准备
彩棒若干,橡皮泥若干(分成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小团),关于三脚架的照片、多媒体设备,乒乓球(与幼儿人数相等),有关材料(筷子、游戏棒、吸管、牛皮筋、茅根等)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课题
T:"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是什么?"(揭示材料)
T:"这是彩棒和橡皮泥,今天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介绍操作材料引入课题,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
(二)探索将彩棒撑起橡皮泥,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
1.第一次尝试,探索用彩棒撑起橡皮泥
T:"请大家用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稳稳地放在桌上。大家来试试看。"(放音乐、幼儿操作)【简练明确地提出操作要求】
T:"你们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幼儿回答)
T:"你用了几根彩棒?你是怎么把橡皮泥撑起来的?""彩棒撑起来的时候是不是都是并在一起的?是怎么撑起来的?" 【教师指引幼儿具体、明确地说出彩棒如何撑起橡皮泥,让幼儿初步获得"三脚架"的结构经验】
T:"请你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钩记录一下,表示用了*根小棒撑起了橡皮泥。" 【学习简单记录】
T:小结:"刚才小朋友有的用了4根彩棒、有的用了5根彩棒,他们都成功了,真棒!" 【操作-讨论-小结,幼儿在丰富第一次探索经验的同时,获得成功体验】
2.第二次尝试,探索用最少的彩棒撑起橡皮泥
T:"大家愿不愿意接受挑战?请大家用最少的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循序渐进地提出第二次操作要求,关注提问的层次性】
T:"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彩棒?"
T:"你是怎么插的?上面是怎样的?下面是怎样的?"
T:"有没有和上面数量不一样的?""你用了几根彩棒?"
T:"现在最少用几根彩棒能把橡皮泥撑起来?两根能撑起来吗?为什么?有个小朋友她试了两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的,我们来问问她。""恩,原来两根彩棒撑的时候不稳。" "一根彩棒能撑起来吗?"【第二次操作-讨论-小结,幼儿获得更多操作经验,不同能力的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认识的发展】
3.第三次尝试,探究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特性
T:"有的小朋友没有试过三根彩棒撑起橡皮泥,现在请大家都一起来试一试,用三根彩棒把橡皮泥撑起来。"(幼儿再次操作)【通过操作努力让所有幼儿都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
T:"我们发现最少用三根彩棒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象这样围绕一个中心点,把彩棒下面分分开,让彩棒下面围成一个三角形,这种架子就叫三脚架。"
【教师在幼儿三次操作获得三脚架的有关经验后,揭示出三脚架的概念,易于被幼儿理解和接受】
(三)了解生活
T:"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你知道吗?""我们来看一看"。(播放照片)
T: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三脚架,它们能把东西并稳稳地撑住,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方便。"【教师在帮助幼儿扩展生活经验的同时,向孩子揭示了游戏到生活是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四)活动延伸
T:"老师也做了一个三脚架,是用什么做的?你们能做吗?这里有很多材料,我把它放在区域里,小朋友在区域游戏中可以去玩一玩,做一个漂亮的三脚架。"【鼓励幼儿在区域游戏时运用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制作三脚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使科学活动生活化,同时也体现游戏回归生活的理念】
(五)设计反思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本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对这一要求的理解。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操作贯穿始终,教师在活动中无论是对操作结果的总结还是对记录过程的提示,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为孩子创设了更多探索思考的空间,让孩子做活动的主人,从而真正成为了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领者。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既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和探索方法,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中班的孩子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记录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在各种活动中不断加以练习才会得以提高。科学活动是培养幼儿操作能力、学会记录的重要途径。从幼儿科学活动的目标来说,培养孩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无疑最重要的。因此,我在"有趣的三脚架"这一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通过幼儿三次不同层次的操作,建构了关于"三脚架"的经验,发展了探索能力。通过了解"三脚架"在生活中的运用,完成了游戏经验到生活科学的过渡,知道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和探究态度。
幼儿在表述操作过程时,要讲清三脚架是如何架起来的有点困难,因此我在引导幼儿讨论时分成几步引导,让幼儿从完整到局部地说清楚操作经过,揭示科学道理。每次探究,都是以"操作-讨论-小结"的顺序开展,对幼儿的操作要求逐步提高,使整个活动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状态,从而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